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墨池记曾巩原文及翻译(古文名篇:曾巩《墨池记》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7 10:49:55    

《墨池记》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篇散文。此文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,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,撇下“墨池”之真假不着一言,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,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,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。文章阐述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成功的决定作用,鼓励后人勤奋学习,力求上进,具有积极的意义。

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,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。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,池水尽黑。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,于庆历八年(1048)九月,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。州学教授(官名)王盛请他为“晋王右军墨池”作记,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,写下了此篇散文《墨池记》。

【作品原文】

临川之城东,有地隐然而高,以临于溪,曰新城。新城之上,有池洼然而方以长,曰王羲之之墨池者,荀伯子《临川记》云也。羲之尝慕张芝,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,此为其故迹,岂信然邪?

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,而尝极东方,出沧海,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;岂其徜徉肆恣,而又尝自休于此邪?羲之之书晚乃善,则其所能,盖亦以精力自致者,非天成也。然后世未有能及者,岂其学不如彼邪?则学固岂可以少哉,况欲深造道德者邪?

墨池之上,今为州学舍。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,书‘晋王右军墨池’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。又告于巩曰:“愿有记”。推王君之心,岂爱人之善,虽一能不以废,而因以及乎其迹邪?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?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,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!

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,曾巩记。

【词句注释】

  • 临川:临川,宋朝的抚州临川郡(今江西省临川市)。
  • 隐然:不显露的样子。
  • 临:从高处往低处看,这里有“靠近”的意思。
  • 洼然:低深的样子。
  • 方以长:方而长,就是长方形。
  • 王羲之:字逸少,东晋人,官至右军将军,会稽内史,世称王右军。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,世称“书圣”。南朝宋人,曾任临川内史。
  • 张芝:东汉末年书法家,善草书,世称“草圣”。
  • 信然:果真如此。
  • 邪:吗,同“耶”。
  • 强以仕:勉强要(他)作官。
  • 极东方:游遍东方。极,穷尽。
  • 出沧海:出游东海。沧海,指东海。
  • 娱其意:使他的心情快乐。
  • 岂其:莫非。
  • 徜徉肆恣:尽情游览。徜徉,徘徊,漫游。肆恣,任意,尽情。
  • 休:停留。
  • 书:书法。
  • 晚乃善:到晚年才特别好。
  • 所能:能够达到这步。
  • 盖:大概,副词。
  • 以精力自致者: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。致,取得。
  • 天成:天然生成。
  • 及:赶上。
  • 岂:是不是,表示揣测,副词。
  • 学:指勤学苦练。
  • 则:那么,连词。
  • 固:原来,本。
  • 岂:难道,表示反问,副词。
  • 深造道德:在道德修养上深造,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。
  • 州学舍:指抚州州学的校舍。
  • 教授:官名。
  • 其:指代墨池。
  • 章:通“彰”,显著。
  • 楹间: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。楹,房屋前面的柱子。
  • 揭:挂起,标出。
  • 推:推测。
  • 一能:一技之长,指王羲之的书法。
  • 不以废:不让它埋没。
  • 推:推广。
  • 学者:求学的人。
  • 夫:语气词,放在句首,表示将发议论。
  • 尚之如此:像这样尊重他。尚,尊重,崇尚。
  • 仁人庄士:指品德高尚、行为端庄的人。
  • 遗风余思: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。余思,指后人的怀念。余,也是“遗”的意思。
  • 被于来世:对于后世的影响。被,影响。
  • 何如哉:会怎么样呢?这里是“那就更不用说了”的意思。

【白话译文】

临川郡城的东面,有一块地微微高起,并且靠近溪流,叫做新城。新城上面,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,说是王羲之的墨池,这是荀伯子《临川记》里说的。羲之曾经仰慕张芝“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”的精神,(现在说)这是羲之的(墨池)遗址,难道是真的吗?

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,曾经游遍东方,出游东海,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。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,曾在这里停留过?羲之的书法,到晚年才特别好。那么他能达到这步,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,并不是天生的。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,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?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?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?

墨池的旁边,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,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,写了“晋王右军墨池”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,又请求我说:“希望有一篇(墨池)记。”推测王先生的用心,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,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,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?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?一个人有一技之长,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;何况那些品德高尚、行为端庄的人,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,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!

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,曾巩作记。

【作品赏析】

此篇名为《墨池记》,着眼点却不在“池”,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,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,勉励学者勤奋学习。以论为纲以记为目,记议交错,纲目统一,写法新颖别致,见解精警,为难得的佳作。

开头,大处落笔,以省险的笔墨,根据荀伯子《临川记》所云,概括了墨池的地理位置、环境和状貌:“临川之城东,有地隐然而高,以临于溪,曰新城。新城之上,有池洼然而方以长。”此处叙述墨池的处所、形状和来历,可谓简而明。

然后,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,“临池学书,池水尽黑”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由来。有关墨池传说,还有诸说法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骠骑将军王述,少时与羲之齐名,而羲之甚轻之。羲之任会稽内史时,述为杨川刺史,羲之成了他的部属。后王述检察会稽郡刑改,羲之以之为耻,遂称病去职,并于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来做官。王羲之这段经历,以“方羲之不可强以仕”一语带过,随之追述王羲之随意漫游,纵情山水的行踪:“尝极东方,出沧海,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恣肆,而又尝自休于此邪?”作者此段中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,从“羲之之书晚乃善”的事实,说明一种技能的成功,是“以精力自致”的,并进而提出“深造道德”,更须努力。

接着发为议论,先用揣测语气含糊认可“故迹”,他略记墨池的处所、形状以后,最后说明写作缘由,并借“推王君之心”,提出“勉其学者”学习“仁人庄士”的写作目的。谈书法是“题中”之意,而谈“道德”,谈“仁人庄士之遗风”永垂后世,则属“题外”之意。

全篇因物引人,由人喻理,又据理诲人,逐层深入,说理透辟而态度温和,颇见长者开导后生的儒雅气度。文章一面叙事,一面议论。借事立论,因小见大,言近旨远,十分切题。文中用了不少设问句,而实际意思是在肯定,因此话说得委婉含蓄,能引人深思。

‖作品评价‖

清·沈德潜·《唐宋八大家文读本》卷二十八:用意或在题中,或出题外,令人徘徊赏之。

【作者简介】

曾巩(1019年—1083年),字子固,建昌军南丰(今江西省南丰县)人。北宋文学家,世称“南丰先生”,名列“唐宋古文八大家”之一。曾巩少有文名,为欧阳修所赏识,王安石尝与之交游。宋嘉祐二年(1057年),中进士。初为太平州司法参军,召编校史官书籍,迁馆阁校勘、集贤校理,为实录检讨官。出通判越州,历知齐、襄、洪、福等州。嘉祐四年(1059年),任太平州(今安徽当涂县)司法参军,以明习律令,量刑适当而闻名。嘉祐五年(1060年),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、集贤校理,校理古籍,并撰写大量序文。熙宁五年(1073年)后,相继在齐州、襄州、洪州、福州、明州、毫州等地任知州。为政廉洁奉公,勤于政事,关心民生疾苦。他根据王安石新法宗旨,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,深受群众拥戴。元丰三年(1080年),曾巩赴沧州途径京都,受到神宗召见和赏识,判三班院。后迁史馆修撰,典修五朝国史,管勾编修院。擢中书舍人。元丰六年(1083年),曾巩病卒于江宁府(今南京)。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。南宋理宗追谥为“文定”,人称“曾文定公”。

曾巩任地方官时,注意除民害,平冤狱,治疫救灾。任职史馆,曾整理《战国策》《说苑》,并校定南齐、梁、陈三书。散文含蓄典重,雍容平易,亦能诗。曾巩的文集,流传下来的只有《元丰类稿》五十卷,加收二卷《集外文》,更名《曾巩集》。他的作品中,古文共700余篇;其中一部分是制、诰类公文,还有400余篇议、论、书、序、表、记、疏、札子、碑志等文字,被后世古文家奉为学习的典范。

曾巩在文学上造诣很深。他主张“法以适变,道以立本”“文以明道,文道并重”,反对形式主义,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,深得欧阳修赏识,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。其政论、策论、奏章、序、书、记、传、表等都各有特色,大都能切中时弊,剖析深微,名人提出的办法大多切实可行。王安石认为:“曾子文章众无有,水之江汉星之斗”。朱熹特别推崇曾巩,说“予读曾氏书,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,何世之知公浅也”。

相关文章